今天,一则新闻刷爆了朋友圈,36氪股权众筹被卷入众筹项目"涉嫌欺诈"的漩涡。有媒体披露,36氪股权众筹在推介众筹项目“宏力能源”时尽调审查未能发现其业绩大幅下滑、涉嫌欺诈等问题,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股权众筹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也以这种形式再次引发关注。
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已经出现了几年,第三方支付、P2P、网络理财等应用已经经历了一轮火热的发展,走进大量网民的生活,也在改变着金融生态。股权众筹作为一直被看好的互金业态,却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2015年至今,股权众筹行业正在发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京东、阿里、奇虎360、百度、苏宁等巨头相继进入该领域,一些该领域的创业公司也相继获得融资,显示该行业的热度正在提升。
股权众筹模式到底行不行得通?从模式本质上的问题进行深挖,可以发现股权众筹本身存在若干悖论。
第一,股东不超200人的法律规定使得股权众筹投资者参与众筹需要投入较大资金量,也就难以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
证监会明确,股权众筹应当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并通过一系列自律管理要求以满足《证券法》第10条对非公开发行的相关规定:一是投资者必须为特定对象,即经股权众筹平台核实的符合《管理办法》中规定条件的实名注册用户;二是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三是股权众筹平台只能向实名注册用户推荐项目信息,股权众筹平台和融资者均不得进行公开宣传、推介或劝诱。
这其中,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200人对行业限制非常大。为防止投资者数量超过200,且还要为未来的股东引入预留位置,这就使得每次融资可以引入的投资者数量有限,而融资额会比较大,每个投资人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
因为投资者需要在单个项目上投入过多资金,限制了投资者投大量项目的能力,也就妨碍了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可行性。股权投资失败几率大,需要用成功项目的高回报来对冲失败项目和低回报项目的风险和损失。如果不能进行分散投资,投资者受损失风险大,会使投资者远离股权众筹。
第二,存在扩大投资者群体的目标与股权投资高风险性的矛盾。
股权众筹希望降低门槛让更多人参与到股权投资中来。但股权投资本身是一种风险极高、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其风险比债权融资更大,比二级市场上买卖股票风险也要大。如果项目失败,投资者投入的资金可能血本无归。做好股权投资,需要专业能力和经验。但随着投资者的扩大,必然带来投资者能力不足导致投资失利等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业界基本采用“领投+跟投”的方法来减轻这种矛盾。但“领投+跟投”也会衍生出问题,如领投人、融资企业处于信息优势地位,跟投人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容易出现领投人与融资企业合谋,伤害跟投人利益的事件。
例如,领投人可以将手中不太好的项目放到股权众筹平台进行融资,获取跟投人的资金,如果项目发展好了,可以实现股权增值,如果项目失败,则靠跟投人的介入分散了投资风险。跟投人则承受损失。
第三,互联网的公开性与商业机密的矛盾。
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性会使一部分融资项目不选择股权众筹、例如一些创业企业为了避免业务曝光后被巨头以及潜在的模式模仿者盯上,会选择在线下寻找合适的投资人,悄无声息地进行融资,待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构筑起一定优势后再宣布融资。另外在激烈竞争中,何时融资、融多少资金可能是企业某一阶段的核心机密。这类企业也会在融资时避开股权众筹。
此外,客观的现实是:目前众筹平台服务水平尚有限,对优质项目的吸引力相对于天使、VC缺乏足够竞争力。
目前的很多股权众筹平台无法提供附加值高的服务,对于明星项目没有吸引力。对于明星项目而言,线下的股权投资是投资人与创业者对接,股权众筹多了一个平台方,增加了成本,违反了去中介化的趋势。如果平台不能提供有价值的附加服务,则明星项目没有必要在股权众筹平台挂牌融资。
例如,滴滴出行进行了最新一轮融资,由于是明星企业,行业关注度高,吸引了很多投资机构询价。滴滴与投资者双方经过相互筛选确定了入围名单以及投资额度。这个过程中股权众筹平台很难参与进去,投融资双方可以直接对接,信息对称程度高,股权众筹没有发挥作用的空间。
当然,依据以上几点不能彻底否定股权众筹模式,随着业界的不断探索,未来或许会有更好的模式出现,解决存在的问题。
在天使投资与VC投资的夹缝中,股权众筹的发展机遇主要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进一步解决股权融资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从项目信息对接、项目筛选审核、项目投研方面提升投融资对接的透明度,提升效率;另一方面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附加服务,如营销渠道、品牌推广、咨询、培训、导师等服务,帮助融资企业成长,增强融资项目方的效用,提升众筹平台本身的竞争力。这才有可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体现出价值来。综观目前的股权众筹平台,基本还缺乏这样的能力。